虏胁迫的老壮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抚之后释放、遣散。将黄师宓等叛军的人头挂在邕州城下示众,又敛集叛军尸体在城北角建筑京观。当时叛军尸体中有个穿金色龙袍的,部下说是农智高,要向朝廷报告。狄青说:“怎么知道是假是真呢?我宁可说农智高失踪,也不敢欺骗朝廷啊。”狄青平定邕州后带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制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恍然大悟,对狄青佩服得五体投地。回到京师后,仁宗赏给他一套宅第,并拜狄青为枢密使,朝野舆论立即大哗。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道,曹彬战功卓着,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仁宗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狄青担任枢密使后,自恃功劳很大,十分傲慢不驯袒护士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粮食,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我的。”朝廷上上下下都觉得是个问题。当时文彦博执政,说他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宋仁宗让他出任节度使。狄青上书自己无罪却遭外放,很是委屈。宋仁宗就向文彦博提及此事,说狄青是忠臣,不应该如此待他。文彦博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只因为得到军心,所以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宋仁宗默然。狄青还不知道此事,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白。文彦博正面看着他说:“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狄青吓得后退好几步。不久后狄青出判陈州,临走前,他对自己的一位亲信说:≈ap;我此去必死≈ap;。狄青到藩镇去以后,宋仁宗每个月都要派使者去慰问看望。这是明显的不信任,对狄青来说更是一种变相的羞辱。每次听说皇上的使者要来,狄青一整天都惊吓疑虑。嘉右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疮。三月,抑郁而终。仁宗在禁苑中为他举哀,追赠中书令,赐谥“武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