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绘说是邢恕的主意并代为起草的,高太后不但不允所请还把邢恕逐出了朝廷。当年明肃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就在文德殿听政办公。现在高太后垂帘听政,礼部援引刘太后有例可循,高太后不答应。苏东坡文采飞扬鞭辟入里地论证在大庆殿和在文德殿办公的利弊得失。高太后看后一笑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就让我和我的大孙子一起工作吧。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祖宗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司马光病殁以后,吕公着独秉政权,一切黜陟仍如光意,进苏轼为翰林学士。苏轼一日值宿禁中,由中旨召见便殿,太皇太后问道:“卿前年为何官?”苏轼对道:“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复道:“今为何官?”苏轼对道:“待罪翰林学士。”太皇太后道:“为何骤升此缺?”“仰赖太后的恩典。”“这与老身无关。”苏东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苏东坡又猜道:“也许是老臣推荐。”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苏东坡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太后最后说:“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时 ,每当用膳时举着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但未及进用哩。”苏轼闻言不禁感激涕零痛哭失声,太皇太后亦为泣下。哲宗见他们对哭也忍不住呜咽起来。左右内侍都不禁下泪。太皇太后见状似觉不雅,停泪语苏轼道:“这不是临朝时候,君臣不拘礼节,卿且在旁坐下,我当询问一切。”言毕即命内侍移过锦墩令苏轼旁坐,苏轼谢恩坐下。太皇太后问语片时,无非是国家政要。苏轼随问随答颇合慈意,太后赐茶给饮后复顾内侍道:“可撤御前金莲烛送学士归院。”一面说一面偕哲宗入内。两内侍捧烛导送由殿至院,苏轼真个是旷代恩荣一时无两。高太后听政时,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赵煦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赵煦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高太后奏事,背朝赵煦,也不转身向赵煦禀报。以致赵煦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到了赵煦十七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