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强迫他们护驾出走,万一中途四散回都,谁来保卫陛下?况且金兵已经很近,如果探知乘舆尚未走远,用健马快追,陛下如何抵挡得住?”赵桓这才醒悟过来,下令召回皇后。为了稳定人心,李纲立即晓谕军民说:“圣上决心守城,敢有再说离开京师者,斩!”禁卫六军一齐高呼“万岁!”李纲正在部署守城,金军就到了都城西北的牟驼冈。赵桓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李邦彦说:“都城兵微将寡,勤王兵一时又到不了,除了割地求和,没有别的法子。”李纲反驳道:“金兵孤军深入,所带粮草不多,我们万一出战不利,可以闭城固守,同时急招各路勤王之师,那时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打败金军,千万不能割地求和!”可私下里赵桓却接受李邦彦的意见,派使者李棁前往金营议和。李纲问赵桓为什么不派他去。赵桓回答说:“卿性格刚直,前去议和不合适。”李纲奏道:“金军兵临城下,勤王之师又没有到来,暂时议和也可以。但议和条款要恰当。如果朝廷迫于威势答应他们的要求,金军就会轻视我们,那样后患无穷。”赵桓不听,仍让李棁出使金营。果然李棁到了金营,吓得什么话都不敢说,只是带回了金军提出的议和条款:给金军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称金帝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派宰相、亲王到金营为人质,把金军送过黄河。李邦彦劝赵桓接受这些条款,而李纲坚决反对。他说:“金军索要的金帛,竭尽天下之财都无法满足,一个京城怎么够呢?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割给金军,还怎么立国?至于人质,宰相可以去,亲王不能去。应该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同金军商谈条件,只要拖几天时间,勤王大军就会到来。那时金军所提条款就不必实现了,他们也不得不赶快退去。”李纲和李邦彦等反复争辩,赵桓却默无一言。但是等李纲一退出去,赵桓就交给了张邦昌一个“美差”——与金和议。这次和议,基本上把张邦昌逼进了死路。张邦昌向钦宗要割地圣旨,钦宗不予,要河北印绶,又不予。可见钦宗根本没有让他回来的意思。不过这次和议促成了张邦昌与康王之间的革命友谊。钦宗派康王同去,估计对康王也是早有忌惮。去金国做人质是有生命危险的,很可能有去无回。宋徽宗有31个儿子,却只有年仅19岁的赵构挺身而出。而正是因为赵构敢于为国赴难,不但在靖康之变时幸免于难,而且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康王拜别钦宗,钦宗召集两班文武问道:“今有康王愿至金营为质,你等众卿,谁保殿下同去?”当有新科状元秦桧出班奏道:“臣愿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