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吟唱她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师师曾经与李清照有过一面之交,她的这首词成了李师师爱不释手的宝贝,读一遍哭一遍,觉得李清照字字句句写到她的心坎儿上,彷佛是按着尺寸为她写的一般。至于天下的哀男怨女们,都把这首词当成相思之苦的最好表达,一时间传抄无数。李师师的家中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内中却有一人是李师师不能割舍的,他就是周邦彦。周邦彦号美成,钱塘人,生得风雅绝伦,博涉百家,且能按谱制曲,所作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朝廷的太乐正。他和李师师时常往来,李师师以善歌闻名,为她作曲写词的就是周邦彦。有一天皇后生日,他估计皇帝不会来李师师那里,便熘来与李师师幽会,结果不巧得很,皇帝却偏偏来了,还拎来几斤潮州柑给李师师尝尝,说是快马加鞭从广东带去的,新鲜得紧;周邦彦一头钻进了床底躲避。李师师用剪子剥了几颗,二人一起吃了,然后又在一起呆了半天,把个周邦彦在床底给急的。好在皇帝还记得皇后生日,觉得应该回去陪她,便走了。周邦彦从床底爬出来,与李师师谈唱一番,又把刚才听到的事写成了一首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谁又能想到,这流传天下的《少年游》,竟是周邦彦在床底下冥思半天得来的,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了。周邦彦才华横溢,李师师亦非泛泛之辈,有道是“日久生情”。古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今有周先生与李女士。可李女士不敢私奔。当时的周邦彦虽是师师的常客,他已年老,见师师不是为了色欲,而是与她结成词曲知己。他为师师写新词,师师替他唱新词,两个人一个精词,一个工曲,一写一演,一唱一和。周邦彦当时是开封府的小小监税官,可文名浩大,工于音律,能自度曲,以《东京赋》驰名文坛。他总是在青楼妓女身上获得灵感,因而其词香艳油腻。周邦彦也真是词坛的痴才,于心慌意乱的窘境之中,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词!,可惜他不是真正的少年游!如果是情缘中的少年,那才不枉了这《少年游》!与皇帝心爱的女人纠缠,周邦彦的晦运也就从那首少年游开始了。
这日,徽宗再次来到李师师所在的矾楼,师师一时兴起,把周邦彦的那首《少年游》唱了出来。宋徽宗一听,说的竟是那天在李师师房内的情事,他以为是李师师自己作的,正准备夸奖几句,李师师却说是周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