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到异曲同工的况味。他的散文篇幅长的很少,绝大部分很短,有的甚至一二百字,比如说怀废名。短短百十多字,怀念之情跃然纸上,情深意长。
佛祖的无上之法是意会,我以为那是一种滋味的品。
品是吃的一种,但是吃未必是品。品,在于年龄、阅历,以及慧根。
人活到不同的年龄,做不同的事。我们不能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人情练达,也不能去掉二十多岁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于常人来说,三十来岁是人一道槛,此生名望如何已经出现端倪了。成则成矣,大器晚成的毕竟是少的。三十岁的吃,以前是狼吞虎咽为食而食,以后是细嚼慢咽——吃固然重要,但是能咂么出其中的滋味也成为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岁看书也是这般。以前狼吞虎咽只为一睹为快,而到了这个年龄书开始精挑细选想读一些隽永的文章,如泡淡茶一杯开始啜饮,开始强调一个“品”了。
周作人散文是一种滋味,而这种滋味也在品。
读他的某些散文,令人看到的时色彩、气味、口感的美,唇齿留香、冷香绵绵、色彩绚烂。那些散文如同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淡黄里有着一种岁月惆怅的诗化,清静平和中带你走进悠远的过去,没有了曾经岁月里的忧愁苦恼,只剩下回顾往昔的领略,淡淡的看着欣赏着。或许会惘然会惆怅会感伤,但已不是锥心刺骨的流血,而是诗意的怀想。
谁都不可否认周作人的抒情式散文那种格调的美,况味清远辽阔。比如散文乌篷船,在安静与祥和里,眼里的天空、云朵、流水、小舟在流淌,超乎名利,只是在感受自然。情感如青石白泉,风物自然,忘乎自己,如那“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这一类抒情散文散淡平和,香远益清,唇齿留香,是周作人散文中的精品。他前期的娓娓道来小品文通过花鸟鱼虫、历史掌故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受。清白如白话,不费解,似乎在听一个博学者跟你闲谈陈述。没有感慨,只是娓娓道来的介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