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现如今影视圈有三大表演流派,即表现派、体验派和方法派。
表现派源自欧洲,那边戏剧传承历史悠久,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粘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钻研剧本,理解角色,不仅外形相似,还要像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体验派源自于写出了《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的前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被国内昵称为“斯坦尼”。核心研究的是如何使演员成为自己要饰演的那个角色。他认为:“演员不要用传统舞台习惯来表演,而要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说话、姿态的方式来表演。”这样表现出来的角色毫无表演痕迹,浑然天成,因为一切行动及思维逻辑都是从演员自身出发的。
但这种表演方法需要表演者有很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