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佛学,拉回来言归正传。
兼容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佛家有佛家指出的路径,道家有道家指出的路径,基督教有基督教的路径,那啥教有那啥教的路径,它并不仅是儒学的内容。
但儒家子学指出的自我实现成长路径,至少在那个年代,我认为是将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兼容得最好的。
限于时间只有一下午,我不可能将《大学》中的八条目,都一一详细论述,今天只是展开讲了格物致知,在这里则重点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提到的,王守仁的观点,为善去恶是格物。但在子学的八条目中,格物只是获得认知的方法,而将认知贯彻于行为中,则是修身。
第二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说修身我能理解,但我就是个普通人,又不是诸葛亮,哪里谈得上治国平天下呢?”
其实在很多其他的文化背景中,修身就是个人叙事的终点了,要么是无意改变世界,只能好好去做自己;要么就是好好去做自己,别去操心更多,其他的事交给上帝。
但儒家的观点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而不是把人孤立与割裂开来。
儒家讲的修身,不仅是与自己,也是在与身边的人打交道。比如怎么对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伴侣、亲朋……这就是齐家,进而影响到所处的社会环境。
儒家子学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教化的目的,就是让人拥有能构建这种理想的能力。
我不止一次讲过东北烧烤摊的故事,街边撸串喝了点酒,很多人就开始纵论天下、评点得失,从治国的方针策略,到国际的风云变换,分析得头头是道。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