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蒙古人虽入主中原百年,百姓只认经历一朝,终不以为与其同国,此乃不认同之故耳。何也?元朝分人为四类,视我百姓如猪狗,故百姓亦不认其可以享国。为此,伯某以为,国者,百姓之安居之所也,朝廷,执国权柄者也。爱民,则可得国。残民,则必倾其朝。是以古人云:载舟覆舟,……”伯文渊危襟正坐,堪堪而谈。武安国听着,心思却飞向了远方。他虽然不很通文言,但这几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按这种说法,朱元璋和方伯珍旧部的争斗,不过是两个朝廷,或一个取胜的朝廷和另一群不甘放弃权力者的争斗,如果要评价谁正义,谁不正义,只能看哪个朝廷对百姓更好,或统一和分裂到底哪个对百姓更有利。从目前来看,肯定是朱元璋站到了正义的一方,可谁又能保证,朱家王朝能对百姓一直如建国初始这样小心呢?朝廷只是国家的代理者,而不能等同于国家,这话说得真精彩,那自己目前所作所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朝廷,两者到底如何划分呢?也许在这个时代,只能用“民为贵,社稷次之”这句话来衡量,如果自己所做让百姓切实得到好处,如果朱家王朝能让治下百姓都安居乐业,但这可能吗?可能吗?
“嗐,你说得真够麻烦,我都听晕了,能不能简单点儿,我是粗人”王浩听了半天,越绕越糊涂,大声抗议道。
伯文渊笑了一笑,可能是为了照顾他们几个武将,尽量通俗地总结道:“也就是说秦朝换成了汉朝,只是朝代变了,国家却没有灭亡。朝廷和国家不是一回事,汉代竖儒为了拍刘家马屁,故意混淆了概念,把国家和朝廷混为一谈,以期待无论怎么倒行逆施,都能有千秋万代的统治。蒙古人灭了宋,那时我们才是真正的亡了国,因为蒙古人是异族,把我们都当了奴隶。所以汉人朝廷之间的争斗,比如说宋和后唐的争斗,只是朝廷之间的争斗,或者说国家之间的内战。内战的双方道义上谁优谁劣,关键是看谁代表了百姓利益”。
“我看都一样,你们书生就喜欢讲什么道义不道义的,哥俩打架么,还不是谁胳膊头硬谁有理,赢了的把坏事都推到输了的头上不就结了”。詹春见王浩插言,自己也憋不住说道。他兄弟二人自从怀柔之战后,一直是武安国家中的常客,自称跟紧武安国,不当官也能发财。
“是啊,是啊,所以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拳头一定要大”。弟弟詹毅随声附和,伯文渊的话在众人的哄笑中被这两个北平有名的奸商绞了个稀粑烂。
“关于国家和朝廷的区别我不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