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也遇事都把圣人搬出来,虽然他所解释的圣人和别人的不太一样。这圣人在世时,整天到处逃窜,战国七雄,没听说哪个是听圣人之言而强大的。倒是徐国,执行圣人之策不遗余力,结果几年就亡了国。为什么人们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呢?这些话他不愿意说出来,作为王子,他得小心行事,不能落人口实。但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他对违反圣人之道的事情就睁一眼,必一眼,还多有纵容的成分。这也是他愿意和武安国商量事情的原因之一,这个武安国好像没读过什么书,《论语》、《孟子》,大义微言从来没从他嘴里出来过。
其实选拔人才不必拘泥在读书人中,有军功的士兵、夜校里的工人、跑买卖的商户,还有各行各业的能人,都可以考虑,大不了我们多花点儿时间培训。但不能让做官的好处太多,否则人人都以做官为第一目标,各行业就失去发展的前途了。”武安国想起自己的时代官员的面目,心有所感。“那詹氏兄弟非常有才干,可惜不愿做官。古来做的大工程,动地气者,皆不得善终,这兄弟居然敢接下北平倒、到辽阳的弛道,的确是有些魄力。不过这样的人材,在民间可能比做官对国家更有助益。”
“武兄这次和郭兄一样,被这两个‘奸商’蒙蔽了!”朱隶得意的说:“你们都觉得做这么大地事。困难重重。却忘了考虑关外不同于中原。这辽东到北平,几千里几乎没有人烟,根本不会牵扯什么和占百姓土地或拆百姓房屋的事,相对来说反而比关内更容易些。如果这条路是从北平到潼关的,你看他会不会接得这么积极?!没有一官半职,怎么对付沿途百姓!”没有个大官帽子,百姓会理你这个茬。辽东好就好在地广人稀上,所以有一些事可以让商人们来做,如果是中原,干这么大地事哪儿那么容易。弄不好都会引起民变,隋炀帝修运河的前车之鉴在那明摆着。”朱隶不太赞同武安国的意见,但是很认可在士兵中选拔官吏这个建议,经过晚间例会的讨论,这个建议被作为政令执行了下去。
受伤后不可再参加战斗的下级军官被安排到各地负责地方治安,这次解救出来的战俘愿意回家的发放银两安排他们回家,不愿回家的挑选孔武有力者补充入震北军,其余的编入了地方部队,他们战斗力不强,但熟悉当地情况。对付个把鸡鸣狗盗之徒还绰绰有余。安东那边战事顺利,给震北军留下了充分时间去修整、补充。
洪武十三年二月,信国公汤和跨海东征,率陆战队出金州,克复州,一路向北,所向披靡。靖海侯曹振奉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