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剂,他拥有的仅仅是徐家出品,被这个时代人称为绿矾油的浓硫酸。
突然,他想起了当年的大炼钢铁。没有基本的知识与条件,那是怎样狂热的一个梦想。
还不如大炼钢铁呢,那时至少还有整个民族的狂热。而此刻,几乎半个朝廷都在看等着他的笑话。
如果能有一本初中化学就好了,至少可以让追随自己的学者们知道同样是铁矿,还包含不同的杂质。至少可以告诉大家,矿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而现在的情况是根本没有书。
武安国此时只能苦笑,本来总是笑话古代学者只知道归纳已知的知识,不会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自从也没高明出多少,唯一的长处是吸取了足够的书本经验。当遇到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自己一样抓瞎。
再次回到京城的第一时间,武安国在知物科内建立了一个试验室。用最短的时间,他在试验室里制造出了酒精(烧酒蒸馏提纯)、酸水(稀硫酸)、碱水(碳酸钠溶液)、阴气(不含氧的空气)、阳气(氧气),紫花液(用来检测酸碱性,在找不到非洲石蕊情况下的替代产品,用海棠花亦可)并要求化学科的博士们记录下制造步骤。当见多识广的北平学子看到红丹在玻璃甑中变成水银,而收集到的气体让木炭剧烈燃烧时,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
犹如打开了一道紧锁的闸门,知物科博士们的研究热情奔流而出。奔流而出的结果就是,武安国从此一跨进科学院的大门,就被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缠住,直到他自己也解释不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向马车时,他都暗中庆幸自己又熬过了一天,天知道,下次知物的学者们会合成什么东西。
收获总是有的,至少通过紫色花瓣做成的试液,武安国检测出了马鞍山铁矿呈酸性。以前的官员们照搬北平的冶炼技术,什么都是照猫画虎,惟独耐火炉衬是用本地磁窑专用的材料烧制的,也是酸性。
改良了耐火炉衬为碱性,加高了炼铁炉烟囱高度,炼出的东西终于能叫钢和铁了。但是质量依然不理想,马鞍山出的钢和北平的钢一碰,立刻显出原型,裂了。
理论上,这是因为含钢材磷量过高引起的,但是,用什么样的配方脱去多余的磷和硫,又成了问题。武安国已知的办法是向钢水中加入石灰和氧化亚铁,问题是加多加少都会影响钢的最终质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