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当了半辈子官,还第一次听人把自己的东西如此清楚地和皇家分开。心中隐隐约约觉得此话大有道理,你皇帝讨好天下人可以,但不能拿我的家产去讨好啊。几个大臣因此话遭受的震动不比邵质小,感慨之余,胖子那满身的肥肉在他们眼里也可爱了许多。
“他们的钱货不依赖于土地和官府,所以行事更不看官府脸色,保护自己得家产更加不遗余力”,我写了什么啊,邵质看看自己无意间留在纸上的墨迹,又把给白正写了一半的信扔进了纸篓里。那个纸篓差不多已经满了,给白正的回信依然没有写好。
白天高德勇据理力争的结果是皇上决定以国库的积蓄向天下富户赎买奴隶,大学士邵质负责具体拟旨处理此事。涉及到个人财产,高胖子身上表现出的勇气令人钦佩。隐隐地,邵质觉得高德勇身上代表了一种新的势力,这种新生力量,恐怕连当年北平新政的始作俑者武安国都未必能控制。
近几天给皇上出完了主意,徐志尘、詹臻和高胖子都表达了请辞的意思,他们走后,儒林对他邵质的非难过些日子也会慢慢平息。可将来怎么办,无论自己欢迎也好,不欢迎也罢,这种力量肯定要走到朝堂上来,高德勇等人这次献策,不过是新生力量走上前台的一场演练而已。如果其将来真的来了,自己站在哪一边,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邵质知道以自己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无论站在哪一边都是风尖浪口,一不小心就会被碾得粉碎。
“不如归去”,邵质笔下又出现了这样几个字。真的要辞职,他又太不甘心。老太师李善长临终所说的几句话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百姓生死安危,国家是否也该负一点儿责任”!所以他才对修路等建议大力支持,对于富贵人家,银价下跌不过是损失了帐面上的小钱,对于普通百姓,可能直接面临的就是断米断柴的风险。国家出钱,百姓出力,虽然未必真的能如朱元璋所愿平抑物价,但至少能让贫困百姓和无业流民有个谋生的希望,他们才是痛苦的直接承受者。然而,各地的道路可以凭大明朝的财力修通,海上的通路可以凭探险者的探索而连接,令老太师李善长临死亦不瞑目的,大明朝的出路在哪呢?难道无论怎样也走不出那个昏君、奸臣、异族,四百年一次的轮回?
“弟才不及中人,窃居高位,尝以无谋辅政为耻……”,想到这些,邵质如学堂里的蒙童习字般,一笔一划地写道:“夫儒者所辅,社稷也。所谋,百姓福址也。若其有一策利国,质必倾力助之,若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