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度过了那年冬天。
次年开春,牛羊们开始产仔,牛犊、羊羔,成了当时最抢手的紧俏货。
那些失去了牛羊群的牧民,乃至于部族,凭借汉人送来的财富,从大部族手里换来了牛犊、羊羔,乃至于马驹。
而后短短几年,游牧之民竟也如汉人农民一样,神奇的起死回生,缓过了劲儿!
对此,伊稚斜的感悟是:除非汉人战败,或主动止战,并愿意为此付出海量的物资。
否则,这样一场拉锯战,绝非脆弱的草原游牧之民,所能够承受的住的。
而汉匈双方如今的战略格局,又让伊稚斜断定:如果真的爆发这样一场拉锯战,那汉家,绝对不是更大概率战败、更大概率会主动止战的那一方。
——汉人的小皇帝,很好战!
即位至今,不到四年时间,已经彻底扭转了汉匈双方的战略局势,甚至夺取了河套、攻破了高阙,野望河西在即!
在这种局势下,汉人的小皇帝,哪怕是拼光父祖积攒下的家业,也绝不会再像祖父那般,为了止战而平白便宜游牧之民。
更何况如今的汉地,也不会再有第二个的济北王刘兴居,能在汉匈大战之际,无偿帮助匈奴人‘两面夹击’汉人的主力大军。
与此同时,父亲当年给出的解决方案:如果败了就跑,跑到草原深处,也给了伊稚斜第二个感悟。
——战略纵深。
虽然伊稚斜说不出这个词,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形容,但类似于战略纵深的认知,已经在伊稚斜脑海中形成。
伊稚斜明白:在那样一场堪称惨烈的,全然拼综合国力的拉锯战后,战败一方究竟是灭亡还是苟延残喘,便取决于本方国土,有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