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说法倒是有一点可能。
作为开国之君,刘邦对于萧何、张良等元勋功侯的意见,一向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还是那句话。
储君册立,不同于寻常国事。
换做其他的事,如皇宫、都城的建造,亦或是国家政策的确立,刘邦或许会听从这些元勋谋臣的意见。
但储君,尤其还是开国之君的储君,那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甚至存亡的大事!
偏偏秦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就发生在短短十数年前!
刘邦再怎么神经大条、再怎么听从元勋功侯的建议,也不可能在皇位传承的问题上,受这些个臣下的影响。
说到底,无论是废太子刘盈,与立刘如意,还是仍旧保留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是只有太祖刘邦自己,才能做出最终决定的事。
如果刘邦想废太子刘盈,那无论是吕氏、商山四皓,还是萧何、张良等人为首的开国元勋,都不可能拦得住刘邦。
反之,若刘邦想保留刘盈的太子位,那即便刘如意再怎么天资卓绝、戚夫人的枕边风都吹成了飓风、龙卷风,也依旧无法动摇这位开国之君。
也就是说,最终影响做出决定的因素,必然是刘邦自己做出的判断。
刘邦自己得出‘能这么做’或‘不能这么做’的结论,才会最终做出独立决断。
而在太子刘盈和赵隐王刘如意之间,太祖刘邦最终,之所以做出‘不做变动,不行废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