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家庭,若是儿子们不成器,无力赡养父母,那最终大概率会比较凄惨。
所以在民间,子女分家之后,大儿子并不会分家出去,而是直接留在家中,继承父母绝大多数家产的同时,直接肩负起父母的赡养义务。
事实上,别说这两千多年前的汉室了——便是后世新时代的乡村,也同样有类似‘谁家男丁多,谁家就嗓门大、不好惹’的说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农户家庭,非但愿意让一个原本可以下地种田、补贴家用的壮劳力部位家庭做贡献,甚至还承担起这个壮劳力的读书费用及日常生活——这笔投资且不说风险大不大,至少投入极高!
尤其对于底层农户而言,将一个原本的潜在壮劳力,投资为一个成败不明的读书人,性质完全不亚于在赌桌上梭哈。
能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农户,所图显然也不会小。
——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是最基本的底线!
至于这个读书人培养出来后,如何反哺培养出自己的家庭,就看这个‘读书人’能走多远,能走哪条路了。
能做官自然最好。
实在不行,给大人物做门客,依附于贵族,也同样不失为一条好路。
实在实在退而求其次,大不了在家乡做个教书先生嘛!
收一收学子拜师的束脩礼,再得几个成器的学生孝敬、供养,也总好过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吃。
在这样一套思维逻辑下,民众选择儒家,不只是因为儒家门槛最低、需要投入的资金最少,也同样是因为儒家,具备培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