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也看到了,若是反清复明的余孽以此叛乱……
乾隆悠闲地吃着下面快马加鞭送来的荔枝,放下。嫌弃的说:“还是不新鲜了。”
宫人吓得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乾隆想到:朕要不要再南巡一次?这次就巡道琼州?
天幕上苏东坡的诗一出,宋以前不知苏东坡的读书人顿时炸了:谁?这谁?凭什么千年之后的后世还记得他?要说作诗,我泱泱大唐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而且,这苏东坡不就写了首荔枝的诗吗?别的不说,要说写诗哪一个读书人不会?
于是大唐上下掀起了一股写诗的浪潮,什么荔枝五言,荔枝绝句,荔枝七律,黄皮赞,黄皮赋什么的层出不穷。
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悟道了另一条名垂千古的途径,那就是写诗!写好诗!一定要好到流传后世!
宋绍圣三年,谪居惠州的苏轼看到天幕上念自己的诗,楞了一下,继而爽朗大笑,被贬后的烦闷顿时一消而散。
身边的百姓上前恭喜道:“恭喜大人,大人大才,后世都证明了的!”
“不敢不敢,后人抬爱了。”
“苏大人,我们今晚还吃荔枝怎么样?我家的荔枝树,可足足有一百多年了!虽然没有后世那些好的养护,但味道绝对甜!”
“好好!我们大家晚上一起吃荔枝!”
众人笑成一团。
而此时开封府里新党的人脸色难看,经天幕一说,难道苏轼又要被启用吗?不行,得想个办法。
宋以后知道苏轼的读书人。
黄庭坚仰天大笑:“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老师的诗词连后世人都知道!”
秦观倒了一杯酒,洒在地上,恭敬道:“学生少游敬老师,老师千古。”说完一仰而尽。
晁补之沉思:惠州?看来老师还挺喜欢那个地方的,我要不要也去一趟?去走走老师走过的路。
张耒低头饮酒,一抬头,眼里隐隐有泪光。
汝州郏城县,苏轼墓前。
苏辙痛哭出声,苏过急忙上前:“叔叔!”
苏辙一抹脸,对苏过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没事,叔叔是高兴的,你看连几百年后的人都还记得你父亲。”
苏过有些伤心,那又如何呢?人终究是不在了。
其他读书人同样很激动,原来不是做官就可以名垂千古的!你看看苏轼,都被贬了多少次了,也不妨碍后人还记得他的诗。
所以,考不上功名我们还可以作诗写文章啊!
写得好了后人还能记住我们!
于是宋之后的朝代也掀起了作诗做文章的风潮。
各朝的百姓们对于什么诗不诗的不感兴趣。
倒是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