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他在那儿一筹莫展,属下看了半天,没见尚书大人吱声, 便捧了一盏热茶上前:“大人难道有什么为难的事?”
\n
张俭摆了摆手,不欲多说。
\n
若是寻常的事情,还可以招人商量商量, 但这件事, 越少人知道越好。
\n
再怎么愁人, 事儿也得先办了。吏部召集诸生考试,先选出一批人,这些通过考试的人便取得了官资的凭证, 即将等待吏部铨选。等待的长短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进士科的铨选几率自然更大一点, 也更快一点, 明经等科因为过考的人多,就得往后排,什么时候有了空缺什么时候安排。先帝在时, 有一位明经科的考生等了十年也没等到吏部授官,最后不得不放弃, 选择回乡教书去了。
\n
按理说,栓选这事儿好动手脚,但是如今的问题就在于傅朝瑜是个状元,还是个颇受瞩目的状元,且人家也并非那么好拿捏的。他不仅有先生,礼部那边还有一个侍郎师兄,更不用说国子监这一届学生似乎都隐隐以傅朝瑜为首,且这一届学生里头多半非富即贵。虽然张俭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这些人究竟为何会拥护一个商贾之子,为其鞍前马后,可事实如此,他也难办。
\n
张俭又拿出吏部对傅朝瑜的评语,身、言、书、判无不上佳,这样的人,若将他放到苦寒之地任知县,或许是如了上面那一位的意,但是如何能堵住悠悠众口呢?
\n
张尚书每日烦恼不已,最后只能用上了“拖”字诀。倘若回头实在是拖不住了,便只能以傅傅朝瑜商贾之子的身份压一压。士农工商,一个商贾之子能够科举入仕就已经是朝廷对他网开一面了,若在想更进一步,无疑是对其他人的不公。
\n
傅朝瑜也只知授官并非易事,这些日子一直在等着。
\n
他在吏部没有门路,却也没忘记打听,杨臻最是门路齐全,他又素来爱打听这些消息,每次打听完了都跑过来跟傅朝瑜他们分享。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