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和包容度,也会有积极的一面。能使得朝堂上的官员水平,往上提升一大截。
同时,这种竞争也并不妨碍在大局上,两人的利益是一体的,争的只是未来的话语权罢了。
或者说此时的博弈,就是为了确定未来朝堂上的权力格局,长孙无忌想要的是三七分,自己拿大头,势压君主;而李言想要的是五五分,一家一半,并不弱于长孙无忌。
其实,做为帝王,与臣子一家一半,已经是弱了一筹。
不过李言性格惫懒,本身就不想操心,把政事托付给长孙无忌也无不可。反过来,若是权力过重,就会像李世民那样,事事都揽到自己头上,精疲力尽之下,自然寿不长久。
不但影响到自己享受生活,还会引发臣子们的排斥,最后被无情的抛弃。
所以,在李言的心中,自己最多争取五分,多一分也不要,甚至三分也可以。
不过,多余的那些权力,哪怕以后要让出去,却不影响自己现在去尽全力争取。
就像后世公交车抢座一样,有些年轻人一看有老弱妇嬬,自动就站在边上不抢了,美其名曰,尊老爱幼,我让给她们。
呸.
李言对此是极为不屑的,什么叫让,是你先要抢到手。抢到手的才是你的,是你的,你才有资格去让。你都没有抢到手,东西没有落到你的手上。
权属未定,凭什么说是你让的?
人家还会觉得是自己抢的.
所以,李言遇到类似的情况,一般都是尽全力去抢,不顾吃相的去争,最后拿到手,再根据情况做出谦让。
权力更是如此!
想要让,就得争,让之前必须得激烈的争。争到手是你的能力,而让出去,是你的恩德和大度。没有争的让,就等于没有能力的谦虚,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如何能服众?
是以,哪怕李言出于自己的各方考虑,要把权力让出去,也并不影响自己现在去争抢。
试想,自己若击败了长孙无忌,拿到权力后,再让给他,他会更加敬畏和感激涕零,还是现在主动选择退让,让他直接一步到位的拿到手,他会更尊重自己这个皇帝?
毫无疑问,前者和后者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
做好了和长孙无忌放手一博的打算后,李言就开始分析长孙无忌背后的倚仗。
长孙无忌比资历和功劳,朝堂中很多臣子都不下于他,就算比智慧和手段,也有比他强的。
而他所依仗者,无非两处,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私人亲戚关系,而这一点儿在自己和他相争时,就已经不存在了。长孙无垢再亲近他这个哥哥,还能比自己这个亲骨肉更加亲近?
自己和长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