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到十月中结束。
这两个月全国各地忙成一团,朝庭里反而和谐了下来。
只要各部全力配合,做好京畿之地的各大粮仓清理,准备接收新粮,还有疏通河道,保证运输通道的顺畅。
李言也是每日亲自视察各处的粮仓,负责后勤,听取汇报,忙过一阵后,彻底闲了下来。
最后,李言得出一个结论,其实朝庭的事情,看起来复杂,似乎很多。朝庭设置了那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能,只要各部门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天下自然太平。
朝中各大派系势力相互之间不找事,大唐一年到头儿来,也不会有什么大事。
这一日,李言特意招集三省的五位主官在承庆殿议事,待众人落坐后,李言摒退了众人,坐在御案后说道:“诸位,今天我们聊聊日常政务,朕把大家招来,主要是想议一议关乎大唐长治久安的事情。”
几位主官一听,顿时面面相觑,纷纷打迭起了精神。
实际上,别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算新官上任,还有三把火呢!
每个新上任的官员,都会有一套不同的施政理念和治理方略,更何况是皇帝?
前段时间的朝堂博弈,众臣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参与其中,就是想以形势来压迫皇帝,延缓这个过程,或降低皇帝的期待值,保证前后两代的平稳过渡。
当然,这也是因为李言长期不在长安,并没有在接班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底。若是接照正常的更替,储君至少需要几年,就开始准备接班。
自然会配准一整套的属臣,这些人会提前好几年开始适应磨合,到太子登基的那一天。
君知臣,臣知君,自然不会出现变故。
李言的情况有些特殊,这个适应磨合的时间太短了。满打满算,李言回到长安才不过一个月,现在就已经做了半个月的皇帝,还没把朝中所有的官员认全。
这段时间,中枢的几位重臣,更是每天给新皇帝压了不少的任务。就是想转移新皇帝的注意力,让他被繁琐的朝务拖的分不开身,不要去冲动的烧什么三把火。
却没想到,这几天大家忙秋收的事情,稍一疏忽,就被李言抓住了机会。
看到众臣一脸的紧张,李言随意的笑了笑:“大家不要紧张,朕虽然登基不久,却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皇帝。这段时间,哪样事情不是和诸位大人商议,才处理的。”
“今天把大家叫过来,与其说是谈事情,不如说是我们君臣趁着有时间,在一起聊聊天,联络联络感情,增加一下对彼此的了解。”
“朕先说好,今日的御书房,大家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共同为大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