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儿,代表了隋朝的三十八年历史。
见众人理解了,李言又指着左边竖着的一条线,说道:“这条线代表了数量值,大家可以理解为每年国库收入的钱粮总量。”
众人连忙把视线移过去,只见左边的线上也划了二十个点儿,只是每个点儿上不再是时间,而是标上了繁体大写的数字。五百万贯是一个节点,最上面达到了一万万贯。
长孙无忌尽自聪明,皱眉思索了半响也不明其意,很是好奇的问道:“陛下,这个年份和钱财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看,这幅图是要看中间范围的,其中还有两条线,一蓝一红。”
李言指着中间的区域解释道:“这两条线也是由一个个的点儿组成,每个点的位置都要参考左边和下面,代表了当时的国库情况。蓝色的线代表国库历年的收入,红色代国库相应年份的支出。”
“大家看看,这是大业元年,隋朝的国库收入情况。”
李言指着其中一个蓝色的点儿,顺着直线拖下去,众臣的视线紧紧追随,生怕错过一点儿信息,弄不清皇帝想表达的意思。
果然,这个点儿最下方,就是大业元年。
李言又让众臣顺着这个点儿水平往最左边移,大家看到在左边对应的数字是七千万贯。
马周比较年轻一些,思维也十分灵活,眼神一亮,瞬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连忙兴奋的说道:“陛下,这个点儿的意思,是不是说,隋大业元年,国库总收入为七千万贯?”
“不错。”
李言赞赏的点了点头:“这个图就是要看每一个点儿,这其中每一个蓝色的点,都对应着隋朝当年的国库收入情况。”
“萧老大人,你是前隋萧皇后亲弟,也是炀帝身边的臣子。这里您的资历最老,对前朝也最为熟悉,对隋朝文帝和炀帝时期的国库开支情况,应该也是最了解的。”
“朕这些数据,都是找人调查了前朝资料,应该没什么太大的出入吧?”
萧禹年纪大,反应慢,经过两人的解说,此时也大概明白了此图的含义,急忙上前,顺着蓝色的线条,找了几个他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年份,最后点头道:“皇上英明,大概数字都还是对得上的。”
说到这里,萧禹仿佛触动了往事,走上前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指,顺着蓝色的线条,从开皇初年的四千万贯,到开皇十七年,蓝色线条尤如一道拔地而起的抛物线,冲到了山顶。
随后一直徘徊了好几年,直到仁寿四年,略略开始下降。
直到进入大业年间,蓝色线条不断向下走。萧禹明白,其中伴随着开运河修东都,还有三征高句丽,直到大业后期,这条线如同一枚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