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大理寺和御史台也不会特意去查。
\n
官员之间尚且还有来有往,孝敬了上面的,能从下峰手里再收些金银回来。而到了李文和这般的商贾人家,逢年过节便全都是往外送银子的道理。
\n
李员外带李文和一起,一来是存了他日后若是考上举人当了官,在朝中多少有些照应的念头;二来则是怕万一他实在不中用,于念书一道上没有出息,以后接手家中产业也不至于一头雾水全然陌生。
\n
这些门道柯鸿雪看得清楚,沐景序自然也明白:“嗯。”
\n
这就算知道了,但又不愿意背后评价他人的为人处世,清浅带过就算了事。
\n
柯鸿雪微微笑开,打开自己带来的锦盒,取出里面的策论,递给沐景序。
\n
后者疑惑地看向他,柯鸿雪说:“商人自古以来的身份低下、名声不好,尤其每每新朝刚定,总要重农抑商,减少农民的赋税,而抑制商贾的发展。”
\n
这原因有很多重,最直接一点大约就是新皇需要取得拥戴,士农工商,农人毕竟在哪个朝代都有庞大的基数,皇权需要他们的巩固;而落到仁寿帝这样,通过战乱才得的国家,则又多了一层要扩大人口的意图,农人手里必须多点粮食才敢生孩子。
\n
况且儒家思想自古以来都认为商人重利,是顶不可信的人。
\n
每一条政策后面都是博弈,都有千百年的经验传承,柯鸿雪今天要说的也不是这个。
\n
他道:“可如今大虞既然稳定了下来,内阁有人提议降低商人的赋税,转而鼓励商业,尽量让百姓手里都有些富余的银钱,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不至于让商人觉得朝廷厚此薄彼,对他们苛刻。”
\n
“爷爷前些日子告诉我,陛下想听一听我的看法,令我写了份策论,过些日子送去宫里。”柯鸿雪笑道:“学兄若有时间,可否劳烦帮我看一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