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知的再生水稻之父,也是在抗日时期为大后方粮食保障做出不俗贡献的前辈——杨开渠。】
【杨老出生于1902
年
10
月
是著名的农业教育家、水稻科学家。
在1927
年,杨老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学习。
留日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曾在老师近藤万太郎主持的育种研究室工作。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毅然辞谢老师的挽留,回到祖国。
1935年秋,杨老到四川任教。
在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秋,杨老正式发表了《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
在该计划书中,他根据来川后的调查实验,指出在国家危亡之际,四川稻作耕作制度及栽培方法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提出通过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等系统举措,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以此巩固抗战大后方。
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内粮食产量锐减,进口粮食的渠道被切断,杨老在《稻作增收计划书》中所制定的中长期增产计划因抗战形势紧迫而无法实现。于是在1937年10月,他正式提出了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
他对再生稻持续进行研究,编写了《再生稻浅说》供农民普及推广。
从
1941
年开始,他选育出“川大洋尖”“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推广后增产明显。
据统计,1941
年到
1945&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