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张子凡对于神经损伤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技巧。
这让王斌想到了孔祥的论文《神经束性质分析的临床应用及相关证据》。
在这篇比较粗糙的论文中,孔祥提出了在显微条件下初步分辨视神经术性质的方法。
王斌看过这篇论文,却对这种方法可行性存疑,因为它根本没有量化标准。
临床判断方法这种东西,全世界有数不清的流派。
一旦缺乏量化标准,自然而然就会受到质疑。
就拿最被人津津乐道,且引战不断的中医脉诊来说。
在王斌看来,本质上,脉诊就是通过触碰患者手腕部,感受桡动脉壁因心脏搏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而已。
因此,从很多角度来说,脉诊和用听筒听心跳时等价的,而后者明显更加直观。
最多最多,你指尖特别灵敏,可以感受到血管弹性、血液粘滞度这些信息。
但这充其量也就是能管中窥豹,掌握一部分心血管系统的信息罢了,远不如心音中包含的瓣膜信息有价值。
想靠这个来判断一个人全身的病情,是完全不现实的。
而孔祥提出的视神经束性质的临床分型方法,王斌觉得同样不靠谱。
尽管孔祥在论文中说,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能将判断的正确率提升到63%以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