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一道霹雳,震得在场众人皆是一愣。
封王?大宋立国不过十年,除皇帝、皇后外,尚未有过封王之举。
赵光义心中更是震惊不已,他深知这封王之举背后的深意。
自唐末以来,王朝更迭频繁,许多皇帝为了江山稳固,往往选择兄终弟及,或是传位于养子,而非年幼的亲生子。赵光义虽为皇弟,但心中未尝没有那份对皇位的渴望。
然而,世事如棋,赵匡胤的江山非但未曾动摇,反而日益稳固,转眼间,十年下来,赵氏江山已呈一统中原之势,而赵匡胤本人亦正值壮年,身强体健,以其体魄,再活个三五十年亦非妄言。
到那时,皇子德昭早已长成,羽翼丰满,又哪里还需要他这个年岁已高、日渐衰老的皇弟来继承大统呢? 今日,若赵匡胤真的封皇长子为王,那便等同于向天下宣告:储君之位已定!
此一举动,无异于树倒猢狲散,用不了几年光景,赵德昭的声望与权势必将与他赵光义分庭抗礼,甚至超越。那些原本依附于他、唯他马首是瞻的官员们,也定会见风使舵,纷纷转投赵德昭麾下,弃他而去。
赵光义心中暗自盘算,眼神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阴霾。
他深知,此刻的自己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赵普提出封王之策,无疑是在为皇长子德昭铺路,也是在间接削弱他赵光义在朝中的影响力。
但皇子封王,天经地义,他又有什么措辞可以搪塞或者拖延?
“皇长子德昭,已届成人之龄,恳请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