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证明,赵高有如此意图。”
王翦微微皱眉,沉声开口。
这一句话不是刁难,而是将有可能发生的诘难,提前说出来。
到了这个层次的会议,正话反话,一念之间!
嬴渊淡笑一声,说出三个字:“莫须有!”
此话一出,内殿之中,尽皆沉默!
莫须有.有可能有!
在大秦国运命脉面前,有可能有,就是死罪!
“渊儿,寡人再问你,当真能亩产三千斤?”
就在此时,始皇陛下沉声开口。
一句话问出,李斯和冯去疾顿时就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不问赵高,而问番薯!
若是真,那就等于默认了嬴渊的做法了。
“儿臣所言,句句属实!”
嬴渊深吸一口气,沉声开口道:“父皇,儿臣明白,诸位大臣对于儿臣方才所言‘大秦国运命脉’,虽是没有反驳,但心中多是不满。”
“但,儿臣要借此机会,表明一个观点。”
“这,就是我大秦的国运命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繁荣昌盛,靠的不是什么狗屁风花雪月的读书人,也不是什么钻进钱袋子里的富贾商户,而是百姓,是农民!”
“民,乃国家之本也!”
“国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故而,民之所愿为何,便是国之根固为何!”
“民所愿何也?”
“无外乎四个字:吃饱穿暖!”
“亩产三千斤,这五个字,不足够吗?”
“大秦国运命脉,只有四个字,以民为本!”
嬴渊一番场论,令得在场所有人,尽皆面色一滞。
特别是李斯,深深看了一眼嬴渊。
方才所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便是出自他老师荀况的著作《王制》,如今公子渊将其引用到国与民上面,反倒是极为贴合,甚至隐约展现出一股子明君气态。
思想同出一源,再加上李斯乃是‘荀子叛徒’一事,便对于其更加有了好感。(杀韩非,荀况致信,终生师徒不再相见。)
有了这一重思想相合在,李斯甚至有一种感觉,这位公子渊,或许是最能贴合法家思想的一位公子。
“启禀陛下,臣以为,公子渊所言有理!”
“亩产三千斤,闻言似是荒谬,但我大秦有地有民,可以尝试栽种,届时便知!”
“至于这大秦国运命脉论,老臣虽是一介武夫,亦觉针砭入理!请陛下明鉴!”
一道略显苍老的声音响起。
谁都没想到,这个时候,竟是王翦站了起来,第一个同意了嬴渊的说法。
亩产三千斤,太过唬人,没有人敢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