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该贯才有资格在当地参加考试,虽有该贯户籍但久离该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在该贯参加考试。
这点规定还只是针对地方,北宋都城开封府的考生应举、户籍规定更加严格,要求考生须有户籍七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在开封才允许投状报考,户籍不足七年、不居住在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像杨大郎这种在州学里读书的学子,状纸通过地方官府审查后,还需有州学教授的保荐、才能最终获得参加州试的资格。而能受到州学教授保荐的、自是课业成绩达到一定水准的学子,毕竟每位教授都希望自己保荐的学生能金榜题名、替他们争光。
鱼儿把北宋的科举制度仔细研究了一遍后,才发现这古代的科举考试各种规定、一点都不亚于现代的高考,考试规定也同高考一样严格谨慎。虽说各地都有限制名额,但每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还是多得如过江之鲫,也难怪眼下才五月初、还没入秋,杨大郎就已经开始日日苦读到深夜,生怕自己一不用功就会被人给挤下去。
鱼儿倒是十分明白杨大郎此时的心思,也知道这考生用脑过度最需要补脑,于是鱼儿每天都会向杨大柱要一条鱼,变着法子做各种各样的鱼汤给杨大郎补脑子。
鱼儿更是深知参加秋闱的杨大郎,只有顺利通过州试、成为“举子”,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次的省试、也就是春闱,通过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而殿试被录取的举子才有资格为官。
也就是说,秋闱是北宋朝廷弄的一个门槛儿,目的是想试试各地学子们有没有本事考到一张通行证!鱼儿了解后觉得和现代的中考、高考差不多———中考是为了考到一张能够上名牌高中的通行证,高考则是为了考到一张能上名牌大学的通行证,这和科举考试一对比、显然是换汤不换药一种考试。
这鱼儿没穿越前自是按部就班的经历了中高、高考,因此十分能够理解杨大郎眼下的心情,也知道秋闱对杨大郎这种、一心想要通过科举出仕的贫苦学子有多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