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那么得罪赵贞吉?
除非全然不顾国子监无数监生的口水……
三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裹挟朝廷,一个裹挟民意,一个裹挟读书人,舆情汹涌之下,再加上李家已经开始真正分家了,一群大员也只能勉为其难,扼腕叹息……
不过认清了现实之后,这群人精立时就有了动作,开始单对单的核查李家各人的产业价值,核算他们的经营额度,以此定下征收税额的大致区间……
大明工商业发展至今,商税的收取也在一直进化,一直在精细化,合理化。
毕竟,现在的大明商税,已经彻底超越了田赋,成为了大明财政第一摇钱树。
上至皇帝,下至官吏,都十分重视商税,事至如今,不敢说完全杜绝了商贾偷逃赋税,却也极大保障了商税的大额收取。
当然了,对朝廷,对官府,对当权者来说是更加精细、合理,对经商者而言,却非如此。
只觉朝廷收的太多,地方官府盘剥的太狠。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的贪得无厌也是有根据的,当初太祖立国,对经商者的赋税收取,不能说免税吧,也差不太多。
商贾几乎九成九的收益,都装进了自己腰包。
可自永乐朝开海通商,海上贸易下放民间之后,就开始加码商税,此后,一代又一代的皇帝都对商税逐步加码,虽然每一任皇帝加的都不是太狠,可一代又一代的钝刀子割肉下来,时至如今,商税已然令商绅感到剧痛无比……
对此,商绅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可朝廷对偷逃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