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方言还会被批评。另外很多学校的老师,家乡是外地人,自己本身就不会说四川话。
很多学校要求孩子说普通话,学校有意识无意识地推广普通话,再加上很多本地的家长只教孩子普通话,从而导致很多本土新生代放弃了四川方言,开始对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讲普通话。
那么就奇怪了,外语都能学,为啥就不能学习和使用自己的方言?
毕竟,长大成人以后用外语的人,是万里挑一,而很多人长大成人以后,就在家乡,更需要使用方言。
四川方言,其实是一种“入木三分”的有味道的方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轮打工大潮,四川人走遍全国也不改乡音,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外交流,反而打出了“川妹子”等有特色烙印的名声。
他们可能是不会讲普通话,但是也可能是源于他们对故乡融入血液的深厚情感,源于他们对四川话的热爱,源于他们觉得说四川话最能恰当地阐述自己的心声,最具语言上的说服力,最风趣幽默。
很多四川方言,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类似的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一句“安逸得板、巴适得喊”,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心里的舒畅与满意。
一句“但屁不疼”,普通话的“不要紧”、“没关系”、“不重要”等,是无法表达那种对遇到的不顺和逆境极大的藐视和放下心理负担的决绝勇气的。
一句“你懂个铲铲”,那种轻蔑的含义,在普通话“你懂什么”是难以找到那种内涵的。
一些程度副词,黢黑、迅白、滂臭、溜酸、焦咸、嘿巴适、呡甜、冰欠等,普通话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
凡此种种,四川方言中的浓浓的川味,包含的丰富的语义,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外省人理解不了,只有四川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滋味。很多时候,不说四川话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学四川话,只学普通话,其实是一个误区。
首先,幼儿完全可以不带口音地同时获得两种或以上母语。大量证据表明,只要平衡好幼儿暴露在两种语言的时间,就可以使幼儿拥有两种母语,而且对两种母语的掌握程度分别与该语言的单母语者完全一致。
其次,如果家里人本来普通话就不标准,即使孩子不学四川话,最后开口说得很有可能还是一口川普。
现在长沙、南昌等地许多既不会说湘语、赣语,普通话还一口塑料口音的年轻人就是这么来的。
第三、从孩子的成长角度看,会说四川话对于要在四川成长生活的孩子有利无害。如果孩子的同学中大多数都不会说四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