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尽力去做,规划好现在和短期的将来。
至于长期的将来,他就无法干涉了,便只给他们留下一个榜样例子。
希望将来有人能学去,善待天下万民,重塑寰宇拥天下。
到时候,汉人的江山便是不再姓刘,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除了留下一个榜样例子外,许多制度性建设也是要留下来的。
而今在长安城,这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太学工地便是最为瞩目。
整个太学当下还只是一个充满尘土的施工地,包工头李遗全力以赴。
争取将基础框架在十月末修建完毕,确保学子们基础考试使用。
如果常去工地,便能看到李遗经常鼓励工匠们全力以赴的干活。
“抢晴天,抓阴天。”
“牛毛细雨当好天。”
“月亮底下当白天。”
“晴天一天顶两天。”
“小雨大干,大雨硬干。”
“暴雨钻空干,没雨拼命干……”
正是他这种拼命三郎,并逼着别人也拼命的精神,让太学的修建工程以一个恐怖的速度前进。
配合着印刷术,大量书籍得到普及,家中稍有余财的便会手拿两本论语或春秋装装样子。
天下大乱,士族豪强搅风弄雨,但是季汉这边,士族豪强的属性并不大,话语权也不高。
五经十四家的知识垄断在刘禅这里行不通。
五个经书,却有十四种解读,这难道不是对秦……对大一统的背叛吗?
所以,得统一,刘禅不希望将这么重要但极为棘手的问题交给后人。
也就是他,有着足够的威望去解决这件事。
将十四家中九家言论废除,只给每个经书保留一个官方承认的正统解读。
当然,如果这些家族敝帚自珍,刘禅也不会介意。
只是朝廷官方不承认罢了,科举不承认罢了。
考试都不考,你们这学说还能兴盛多久,这就不得而知了。
当刘禅这个想法越来越呼之欲出的时候,很多人都嗅到了这场即将席卷整个学术界的风暴。
有埋头在沙子里装看不见的鸵鸟,也有深深扎根地方和本家族准备硬抗疾风的草。
他们依旧攥着手里的知识,幻想着垄断教育的延续。
但也有人看到了风口,决定迎上去搏未来。
就比如弘农杨氏,便非常乖巧的第一个将家传典籍、家族私史献了出来。
刘禅也予以回报,聘请了杨氏一个旁系的老者在太学担任博士。
此人名叫杨炳,杨震之后,他的父亲杨众是杨彪的从弟。
杨众与祖父和父亲一样传习先祖的学业,以谒者仆射的身份随汉献帝西入函谷关,多次升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