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很久以前,杨洪就已经熟悉并认可刘禅的执政风格,并选择坚决跟上,拾缺补漏。
这也是让杨洪担任兵部尚书的原因之一,当然,他能当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当年老刘打汉中之战,后勤功劳最大的当然是诸葛亮,不过杨洪也得是排名前三的存在。
所以老刘,诸葛亮以及当年汉中之战的诸将们都对他有好感,算是有军方支持。
其次,杨洪作为益州士人的代表,天然的得到益州士人的支持,有臣僚支持度。
然后就是,杨洪当年跟着刘禅平定南中,整体上表现相当不错,刘禅对他很满意。
这些年兼任内阁首辅,杨洪基本上一碗水端的很平。
将朝廷的政令引经据典粉饰的很好,许多革新政策制定的也很委婉,施行起来抵抗力小,同时还兼顾了刘禅推陈出新的要求。
所以,他可以说是个相当合格的首辅。
本着好用就往……就用到底的精神,杨洪注定要给刘禅打工打到底了。
向朗原本为内阁次辅,被老刘调外任担任荆州刺史去了。
新任的内阁次辅是由顾问郎提拔上来的射援。
射援字文雄,扶风人,他的祖上本姓谢,与北地诸谢同族。
始祖谢服为将军出征时,天子认为“谢服”非令名,于是改为“射”,子孙也改姓射。
射援年少时有名声德行,太尉皇甫嵩看重他的才能,把女儿嫁给他。
当年三辅饥乱,射援的哥哥黄门侍郎射坚辞去官职,与射援南入蜀地,依附刘璋。
成份跟法正他们差不多,都是当年逃亡蜀中的东州派。
射援在刘备称帝之后,被丞相诸葛亮任命为祭酒,后来他还被拜为从事中郎。
祭酒为诸博士之长,首席博士,所以他的本职工作实际上是太学的一把手。
不过现在长安太学基本上没什么事干,他顶多是监管一下成都太学搬迁事宜。
这是当下的常态,许多官署正在陆陆续续的向长安搬迁,整个迁都的过程缓慢而漫长。
射援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内阁这边,协助杨洪工作。
在其下,还有六名顾问郎,分别是尹黙、杜琼、诸葛乔、法邈、马秉和习忠。
在其后还有二十二名顾问从事,整个内阁的成员一共三十名。
当然这个数量并没有定制,根据皇帝的需要可以自由进行增减。
整个内阁的任命原则,就是让皇帝信重的心腹近臣进入。
这已经是众所周知、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不用说诸葛乔、法邈出仕之前就跟刘禅关系亲近。
只说马秉和习忠等人都是第一波科举选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