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丝绸之路的探索和贸易。
两大对外商贸圈,为季汉朝廷获得巨大并且是越来越多的商贸外汇。
朝廷对直百钱的需求量也是飙升,落后的直百钱供应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易需要。
因此刘禅打算在洛阳开设一个铸币厂分厂,提高供应量,更换市场上流通的劣币,完成经济上的统一。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安,则是因为刘禅想要将关中打造成帝国的政治中心,将河洛地区打造成经济中心。
此时,汉朝廷已经不再是偏居一隅,稍有远见的人都能看出来其一统天下的趋势。
再像以前那样将直百钱与蜀锦这种高端奢侈品挂钩,就有些脱离群众了。
那样挂钩,主要是为了与敌占区境内的豪强富户进行商贸。
赚取贸易顺差来弥补地偏兵少的国力差距。
如果是以前是为了军事政治服务,现在,朝廷的货币则应该是为了境内百姓服务。
要惠及于普通百姓,交易市场不能由那些豪强富户垄断。
所以,刘禅也在进行着直百钱与蜀锦脱钩的尝试。
以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量提高、农税、屯田所得到的雄厚粮食储备为根基。
将直百钱与粮食这种乱世硬通货挂钩,便是他下一阶段需要达成的目的。
人不穿蜀锦无所谓,但是人不能不吃粮食,尤其是乱世,大家最认可的商品便是粮食。
当然,这个货币锚定改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汉朝廷手里的粮食是有很多,但是由于连年征战现在的仓储,只是够用阶段,还未达到丰足阶段。
《礼记·王制》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当然,这个数量太夸张了,能做到储蓄三年的封建王朝已经算是平均水平以上的了。
季汉常年征战,积极扩张,仓储粮食往往只能维持在一年储备的水平。
这种情况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了,早些年天下大乱,因为没有粮食而战败的诸侯比比皆是。
当然,比烂没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季汉的粮储目标还是要追求九年之蓄。
求其上者得其中,在天下彻底一统前,能够做到六年。
乃至于仅三年之蓄便也已经是合格的。
这方面,也不需要刘禅有太大的创新,他只需解决收税问题就行,存储方面历来朝廷自有章程。
自春秋战国以来,国家官仓在全国粮食总储量中占比大,体现为官营仓廪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中央集权弱化,国家储备在粮食总量中的占比呈现走低趋势。
历代王朝不断改良粮食加工及储存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