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月初,关中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复又匆匆放晴。
百姓们皆兴高采烈,有雪,明年大概率至少不是旱灾了,丰年不奢望,平年便足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了。
就在黄河北岸的夏侯霸、秦朗等人望河兴叹,感叹命运多舛,决心为自己和家人乃至于魏国前途发扬奋斗到底的精神的时候。
几乎是与此同时,黄河南岸的大汉境内,城市与农村乡亭之间,因为战争胜利而带来的信心,反而渐渐热闹起来。
在这其中,尤其以长安刘禅举办的一场国债发行仪式最为瞩目。
这既是政治活动,也是经济活动。
虽然刘禅将其当做经济活动,但在外人眼中却更是政治活动。
没办法,人的地位和认知不同,观点也不同,不可调和。
一场盛大的烟火展览,着实让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大涨见识了。
前几日,糜家子弟担任行长的振国商行,公开宣布去年国债尽数偿还无误。
当初北伐之时,刘禅让振国商行发行了一年利百分之三,两年利百分之七的两种债券。
通过债务的形式,向境内的富户们筹集钱粮,成为朝廷北伐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朝廷大军征战,没有被物资困扰,此举也是功不可没。
一年利百分之三,两年利百分之七,利润看似不是很高。
但是量大啊,一旦涉及大宗商品,增值的目的性就会减弱,保值才是根本目标。
关于债券这种事,邸报上做了细致而详尽的宣传和说明。
之所以没有上来就推行国债,还是担心百姓们的畏强心理。
即便是豪强,也不敢太跟政府对着干,直接发行国债,他们恐怕会担心这又是朝廷新的敛财工具。
所以,刘禅才让振国商行出面发行债券,政府隐居幕后,帮百姓们脱敏。
就像邸报上所言的那样,之前针对战争发行的债务,是朝廷监督的正经商业债券。
振国商行向百姓筹集钱粮,而朝廷向振国商行借钱粮。
无论朝廷最后是否还账,那是朝廷跟振国商行的债务纠纷。
而振国商行才是百姓们的债务人,到时候就算变卖其他资产,也要回购发行到百姓手里的债券。
反正就是多了这一层保护,百姓们不用担心直面政府会被赖账,讨不回自己的欠款。
这才有不少人纷纷出资,当然,主要还是那些豪强大族,以及高官家族。
半是为了这不错的利息,半是为了讨好朝廷表忠心。
一般的平民百姓参与的不多,他们习惯把钱粮藏家里,而不是别人那里。
而这一次,刘禅又要发行新的债券了,是中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