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刺史部重新建立,也意味着大量岗位空缺。
需要征许多士人入朝为官,杜微便是那时候为官的。
但是因为出仕的过程太造作了,刘禅给他穿了几次小鞋后,杜微做官就非常战战兢兢。
因为益州作为基本盘的特殊存在,老刘登基称帝后一直空置益州刺史的位置,主要是因为有很多顾虑。
但无论如何,在政治上迁都之后,这些顾虑便没有了。
老刘宣布迁都之后,群臣百官反应迅速,毕竟益州刺史的人选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纠葛。
百官迅速给出了几个有资格的人,比如廖化、刘邕,乃至于还有人推荐李恢。
当然李恢是益州本地人,所以当时提议李恢担任益州刺史的人,配套的还上奏表示可以将益州南部设立为贵州。
至于为什么是贵州,按照刘禅的理解,可能是南中出产的茶叶、荔枝乃至于金丝楠木等木材都太贵了。
让消费者破防了,于是决定在名字上怼南中一下。
益州确实太大了,但是刘禅认为,现阶段还不是拆分益州的时候。
因为根据永昌郡对外贸易情况来看,他们已经与天竺那边的商人有了较为成熟的商贸渠道。
朝廷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益州,来展开对南亚地区的探索与征服。
别人可能不知道,但刘禅还是清楚的,交州出海口通南海,属于太平洋流域。
益州南部再向西南扩展个八百里左右,就能通印度洋了。
而且那里有广大平原,水土肥美,非常适合发展农牧业。
所以刘禅没有认可拆分益州的方略,最后从群臣举荐中挑选了一个认为挺合适的人选刘邕,担任益州刺史。
刘邕是荆州义阳郡人,原本在刘表治下出仕,荆州投降后投靠刘备。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刘邕作为将领跟随刘备入蜀。
建安十九年夏,刘璋投降,益州平定,刘邕便被为江阳郡太守。
章武三年,荆州举茂才,一些人因为蒋琬跟诸葛亮关系好,便准备推举蒋琬为茂才。
与此同时,蒋琬之外的竞争者还有,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四人。
当时的荆州刺史是关羽,关羽不会去讨好诸葛亮,他想举茂才的人是廖化。
巧合的是,刘禅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发现蒋琬比起当成一个治国能臣,当个孤臣更有益。
另外,刘禅知道廖化太能活,慢慢提拔,有他熬成三公的时候,所以他不急。
而且当时的荆州还非常需要他,不能让他调到中央去。
所以,他没有同意举蒋琬,同时也压下了廖化,以至于最后是刘邕脱颖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