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但并非是我追求的‘意’。”
“我翻阅过论语,论语全篇中,只有一处提到中庸,便是《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中‘德’不是‘道’而是‘用’,‘至’就是‘最大’,所以论语中的中庸,实际上说的是‘效用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最优化’的一种选择。”
“而这句话本身是用来评价舜帝的。”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我将‘中庸’提出来,并非是告诉诸位,中庸之意相较本意已有了差别,只是想告诉诸位,天下很多人读圣人学问,都变成了读死书,少了真正的融会贯通,不少人将这句话理解成‘中庸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但这种理解明显是误解。”
“舜‘中用’的德政,其至矣乎!但‘民鲜久矣’。”
“这才是正确理解。”
“我说的这种理解,如今已渐渐为天下认可,至少当今陛下是认可的,不若也不会力推‘朱熹’的理学。”
“朱熹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当厚而厚,即厚上是中;当薄而薄,即薄上是中’。”
“这两句话的含义很简单,就是说‘执端用中’的并不是在大小、善恶、厚薄的‘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