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沿子内迁都城,就是一个信号。当然了,靖海侯府为了保全自己,必然是极力促成此事的。</p>
是!沿海不安稳,朝廷里又拿不出银子来靖边。海禁,短期内可暂保太平。</p>
若是长久下去,这必然又是一个封疆锁国的政策。</p>
所以,四爷取了个折中的办法,分为短期和长期政策两部分。认为三五十年内,暂时的阶段『性』的海禁是可行的。而从长远来说,利用这三五十年,整顿海防,建造坚船利炮,训练海师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p>
太上皇年纪大了,必然是主张海禁的。但这个口子开了,将来正隆帝想要开海禁,就必然要推翻太上皇的旨意。这中间又有很多扯皮的地方。</p>
四爷的文章,把两头都给兜住了。这是考官最喜欢的文章,没有之一。</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因为看文章然后选拔良才,这文章的倾向,何尝不是考官的倾向。这跟『逼』着考官站队是一个道理的。</p>
而四爷的文章,又有理有据。加之,太上皇和正隆帝如今都知道宫里的那套泥雕是出自此人之手。那么对于一个精通奇巧之技的人来说,这什么坚船利炮之类的东西,他能说出来,必是有几分把握能做出来的。哪怕是这么一个构想,也是值得一试的。</p>
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想着偏安一隅。</p>
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谁不想海内外来去的驰骋。文章末了四爷所描绘的画面,没有一个帝王不动心的。</p>
于是,这篇文章被七个考官圈了大红的圈圈之后,得到了太上皇和正隆帝的双重认可。</p>
太上皇看了名字,又叫了四爷到跟前问话。一听,果然是贾家的子弟,二话不说,就点了状元。点完了,这才玩皇帝:“可行?”</p>
正隆帝脸上带着笑:“既然父皇已经点了,儿臣自当遵命。”</p>
也不知道是真愿意还是假愿意的,太上皇才不在乎这个,还顺手把支持海禁的两个贡生,点了榜眼和探花。同时,给三人授官。四爷被授官翰林院编修,正七品。</p>
林如海看向四爷的眼神就有些忧虑,这状元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要是被皇上心里介意了,还不如考个籍籍无名来的有前途。</p>
考生还没出来,这榜已经贴出来了。</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