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许多计划和谋略能够得以实现,很多情况下是仰仗这个族弟的特殊身份。
民国二十八年九、十月份,峄县四区分区委成立,朱奇民担任书记,孙奇仙担任了区长一职,在统战和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后十一月份把孙云明推入共产党阵营,孙奇仙功不可没。
于是国民党的五十支队第三梯队成了共产党的峄县支队第二大队。民主政府县长潘振武任支队长,县委书记纪十化兼任支队政委,孙云明便成了副支队长。
此次西邵楼之战之后数日,孙奇仙才得到具体信息。
在孙奇仙与日军苦战之时,在西邵楼正南约五十里、运河南岸边上的平山子村一带正活动着一支队伍,正是运河支队的一大队,大队长邵滋伸。
在探知日军在运北扫荡的情报之后,运河支队支队长孙白洪、政委朱木石、副支队长邵涧幽、参谋长胡泰员、政治处主任文系净等支队领导立即召开会议,在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日军扫荡之后,必回到最近的据点,而最近的据点能容纳大队人马的仅有韩庄。若能于其回去的路上设下一支伏兵,打其个出其不意,则必有奇效。
这个任务自然落到身在平山子一带活动的邵滋伸身上。
邵滋伸是峄县四区李店村人,于平山子正北的运河之北地区极为熟悉。在与手下干部商讨之后,认为设在常埠桥村较为合适。
会上也有人认为常埠桥离韩庄镇日军据点仅四里,于此处设伏,搞不好有前后受到夹击的危险。
对这个问题,会上也着重进行了讨论,讨论后认为,伏击能否成功取决于两点:一,做好信息封锁工作是伏击能否成功的关键。只要做好了这一工作,便是成功了一半;二,还要取决于日军回撤的时间,如若回撤时间过早,天光过亮,则支队难免有腹背受敌之险,如若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