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规矩,摆着个脸。
李云虽然没买东西,但是跟摊主聊了好一会儿。
李云最后两块钱拿了个笔筒离开了。
看着老实的摊主,脸上笑呵呵,嘴里却是没几句实话。
嘴里操着荷兰口音,却说自己是晋城人。
随口说出光绪暗纹,聊起历史头头是道,明显是家学渊源,却谎称自己刚入行,给亲戚看摊子的。
李云在琉璃厂也逛了十来年了,说实话还没见过假货,见得最多的是民国高仿,低仿,现仿的以前还真没见过!
“这手艺也算是家学渊源,要是搁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
“不值钱的泥胚子,卖出去一个就顶一个月工钱!”
“可不是比种地强多了!”
李云不禁想起儿时跟着大哥,二哥收破烂儿的场景。
当时自己年纪还小。
那时候兄弟几个年纪都小,大哥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哥说破烂藏起来,以后能挣大钱!
哥几个就扛着麻袋跟着大哥,挨家挨户收破烂儿。
谁也没真的把大哥的话放在心里。
可现在......
“改开了就是不一样了,以前收破烂儿都没人要的东西,现在竟然都有人费尽心机造假的了。”
“还是大哥看得远,早早囤了一批好东西。”
李云逛古玩街,纯属兴趣爱好。
他家里的古董虽然没有大哥多,但是老爷子走之前给他留的东西也不少。
毕竟是两代人的收藏,老爷子解放前穷得去大户人家教书,都舍不得买。
东西的数量,在京城老一辈儿的古玩圈也是排得上号。
当然,比不过那些遗老遗少们。
......
周日,李云又去了一趟潘家园。
假货没见着,水坑的玉倒是见着了好几块儿,年数还真不小,早的能看到先秦以前,甚至更早,形制也比较原始。
即使李云的见识,都未有分辨出出处。
二十五块钱买了两块形状完整,没有残缺的玉,回了家。
......
“哦,假的嘛!很正常!”
陈泽听李云提起碰到假货的事,没有丝毫意外。
“没有假的出现,反倒是不正常了!”
“清光绪的瓷瓶20块,顶一个月工资;换成元青花的就是1000块,顶五十个月的工资。财帛动人心,有手艺,有本事的人不会沉寂,自然也不会放着钱不挣,在厂里捏两毛钱的碗儿。”
一个光绪的瓷瓶而已,过几年东周西周的青铜器都能给造出来,坑了一大波人,还会惊动官方,沦为后世自媒体营销号的日常笑谈。
“说起来,最近玩古董的确实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