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是毒质”(onesmeatisanotherspoison)。
\n
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遇后思之,如作一场恶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萧伯纳说许多英国人终身不看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塾师强迫背诵种下的后果。许多人离校以后,终身不再看诗,不看历史,亦是旨趣来到学校迫其必修所致。
\n
所以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胜必无成就。
\n
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了矶石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
\n
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成诵。庄子本是必读之书,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只好放弃,过了几年再读。对庄子感觉兴味然后读庄子,对马克思感觉兴味,然后读马克思。
\n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譬如我此时重读lamb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一人背痈,再去读范增的传,始觉趣味。或是叫许钦文中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n
由此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