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现在再看论据,这论据可分为三层。自“天地生人”到“恶者之所秉也”可为第一层,自“今当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到“发泄一尽始散”可为第二层,剩下的是第三层。
\n
这第一层论据是引古人之例,用“大仁”与“大恶”的两个极端来说宝玉所具备的双重人格,并言宝玉这与众不同,进而来说宝玉被众人所错看。第一句“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就点出来了,宝玉就像这两大极端之人,绝不是众人所想的那样。第二句“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这句话让人很费解,这到底说宝玉是大仁还是大恶?看下文,这是盛世,他是大仁?可是现在的贾家处在衰败之路,冷子兴也谈到了,贾家的家境已不比从前。再看后文,在凤姐的判词中有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很明显也属世危之时。他是大恶?这都不对,看贾雨村举得例子就知道了。大仁者,他举了尧舜、汤武、孔孟、程朱等人,宝玉能比肩这些人吗?不能。大恶者,他举了蚩尤、共工、始皇、王莽等人,宝玉能和这些人相比吗?更不能了。这就将宝玉放到了两者的边缘。最后一句不用再说。但看这一层,读者会有一种错觉,它让读者认为宝玉是这两个极端的其中一种,这就使宝玉的性格很神秘。读到这里,读不出什么,所以第二层,贾雨村又用现实的情况来进一步说明。
\n
先看前面几句,太平盛世,世道多好啊。这邪气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飘荡,都藏到深沟大壑去了。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了邪气,后面说的很清楚,有一点动荡,邪气就会出来,正邪相遇,就两相不下。这看起来,也会令人费解,什么正邪二气,说这些干什么?要知道,听来的故事,必是现实夸大了的,二人未见宝玉,而冷子兴对其有所闻,再传于贾雨村,贾雨村也只是一猜而已,所言必有含糊。这一猜一驳,又有其道理,这道理有不能说不对,他的例证也还算充分,所以,这两层论据已将宝玉身上那一股反叛的、超然的、浪漫的气性所渲染出来了。这是一种写意之法,根据冷子兴之言,再加贾雨村一点,宝玉之神初具。所以第三层,曹雪芹就要借贾雨村之口再做一笔,将这股神敛起来。
\n
第三层,贾雨村举了三种境况下的人的事例。公侯富贵之家,清贫之族,薄祚寒门。其中,宝玉经历了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