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原有的炮兵部队是野炮连。
于是李辉找来两位连长,经过一番交流后决定,他们一正一副,原有的野炮部队全部改为迫击炮部队,这样炮兵连就拥有六个排了,理论上接近一个炮兵营的规模。
“炮兵自然是越多越好。”
李辉并不担心建制“臃肿”,反而觉得一个连随时能够拆成两个连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毕竟这支炮兵部队的作用非常大,必要时候甚至可以决定战斗胜负。
在做好一切安排后,便是等待装备和陆续补充而来的人员了,冬去春来,舂过夏至,88坦克团在获得足够的兵员补充和装备补充后,已经逐渐具备李辉预想的机动作战能力了,特别是几款装甲车,简直将这种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由穆勒教授亲自设计的各型装甲车,陆续运抵科特布斯,有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还有六轮装甲车,以及成员仅有两人,用来牵引和挂载运输的小型履带装甲车。
当然,还有李辉心心念念的装甲指挥车和通信车。
这辆装甲指挥车,使用三型坦克的底盘,不过撤掉了主炮,转而安装一型坦克的旋转炮塔,武器是两挺MG系列机枪。
装甲厚度为四十毫米,不过因为是指挥用,牺牲部分隐蔽性,转而扩大了空间,足以容纳六个人,并配备大功率电台。
通信车也是一样,不过取消了旋转炮塔,除了驾驶员和前排机枪手外,还可以容纳一个四人组成的通信组,他们的工作是跟随指挥车,按照命令随时调整全团各个部队的行动,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
为此李辉还特意组织了几次演习,专门检验指挥系统的灵敏度,结果发现,他可以把命令直接下达到排一级,而非原有的逐层传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