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雨霄在听童晓伊讲完后,问道:“希羽把名额给了你?”
“嗯,所以我接下来要陪他去华船重工一趟。不过从大姐(指沈涵曦)给我们的人员名单来看,他心中恐怕已经想好论文该怎么写了。他要我们帮忙把参考资料运过去,可能只是装装样子。或者,他也有可能是以现场指导为主,论文只是附带的。”(童)
“如果希羽还认识我的话,说不定……或者我直接跟他说……我想做他的研究助手。选择我不用担心泄密问题。”(符)
“我觉得可以。他邀请我的原因他想要的恐怕是我家有人在华科委当副部长这一点。毕竟他才不到20,和我们一样,需要些东西来镇场子。他肯定也会带外文资料,汪星悦以英语翻译的身份,刘晓涵以法语翻译的身份,一起给他撑场子。说到底,还是他的生理年龄太年轻了。”(童)
“不过我觉得,学校里流传的一句话倒是真的没错。”(符)
“你说的是……夏希羽用二十岁不到的年龄,做到了多数四五十岁的老师们都做不到的事?”(童)
“对,这句话是一把双刃剑,不擅长学术的老师和某些思想落后的学生肯定对他产生了反感。而且这批人的话语权相当不小,我们目前能做的除了改善伙食、补充营养之外,就剩下了用自己的关系和能力打通校内的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试着跟着希羽的步伐搞研究,先从入门级的4区或3.5区期刊开始。如果能发更高水平的论文也可以。”(符)
童晓伊点点头,紧接着开始讨论起了研究经费一事。
“那研究经费……”(童)
“我得到的希羽的那部分记忆告诉我,1982年前完全不能碰商业,我们最多只能用稿费,或者从其他国内的机构拿研究经费。国外的科研经费……比国内的毒性要大得多。至于为什么希羽重视研究经费和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他毕竟是21世纪的人,他的老师也是21世纪的学者(此处指刘初夏的老师在21世纪开始研究),最重视的永远都是经费,其次就是实验条件。如果这两个都能保证,哪怕不能出一流成果,实验室还能勉强存活。
“但在眼下……尤其是希羽心心念念的1982年之前的1980年,因为我们几乎不能自由流动,所以除了讲科学还要讲政治,又红又专的本意就在于此。荣誉的评判都不一定以成果为主,还要考虑舆论的问题——不仅有人民群众的呼声,还要在意领导的看法。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研究的是数学,哪怕是模糊数学这种长期都不会进入主流学术界的研究领域,都不用过多考虑舆论问题。我们只要担心短期之内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