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意。
那些世家大族,看到檄文里对他们没有一点实在的好处,反而有被抄家灭族危险。
雍闿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也低估了这些家族保护自己财产的决心!
这些威胁没有把永昌郡的世家大族吓住,反而激起了从建宁郡逃过来的那些家族背水一战的心思。
有了檄文中恐吓的言辞,还有那些逃跑过来的世家现身说法,各大世家都认为:响应雍闿叛乱,意味着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了保障。
这下子,永昌郡的世家大族也不淡定了,但他们还是不想承担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难以作出决断。
关健时刻,吕凯挺身而出!
那些逃难到此的建宁郡家族,没有了立足之地,只有背水一战!
吕凯以身作则,与那些世家达成一致,吕家将与他们一起,带领私军出城坚守几个紧要关隘,阻止雍闿的叛军进入永昌郡。
而永昌郡的其他世家大族,只需要协助太守王伉守住郡城,并为守关隘的军队提供粮草军需即可。
能够保住家族的武装力量,只是损失一些军需粮草,这些世家大族还是能够接受的,他们很快达成一致,同意了吕凯的方案。
因为吕凯很早之前就作好了防守方略,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他很快安排好了各路关隘的防守事宜。
然后,吕凯亲自书写了一封《答雍闿檄》,派人送给雍闿,并在军中宣读,提高士气。
信中,吕凯引经据典,对雍闿连捧带损,把自己的军队定义为正义的一方,反过来劝雍闿道:“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吕凯牢牢占据了道德的至高点,在舆论战中取得了上风,军队士气如虹,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叛军的进攻。
……
……
诸葛亮把赵云调往阳平关,马谡就任丞相府参军,他的压力可不小。
这次诸葛亮领军出征,参军这一职务,己经有了蒋琬,一路处理军务。
而马谡的丞相府参军,却是一个职位,在这次出征中具体担任做什么职务,还要看主帅诸葛亮的安排。
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肯定的,他是要马谡接替赵云的先锋职务!
诸葛亮用着赵云顺手,除了他的统兵能力强和武功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执行力强,他每次都能把诸葛亮交待的事情办得稳稳妥妥。
而马谡明显是长于军略,武功虽然也算不错,但与赵云相比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用马谡替代赵云为前锋大将,最大的短板就是他在军中的威望不够,而且和手下将士不熟悉。
这是典型的“兵不识将,将不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