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浪要使用的这种工具,是跟着上辈子乡下叔伯们学来的,学名叫啥不知道,叔伯们称呼它为“针”。
捕鱼的过程,也就叫做“搬针”。
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就是用竹竿做一个四脚架,然后把渔网绑在四个角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
找一个回湾,把“针”放下去,隔段时间再提起来,渔网中大概率就会有鱼。
每当涨洪水的时候,村里的叔伯们就会扛着“针”去河边,放下去后隔上几分钟提起来,渔网中有鱼的喜笑颜开,没有鱼的拍腿懊恼,要么原地死守,要么换地继续。
只不过后来随着环境污染、恶意电鱼等因素,河里的鱼越来越少,即便涨洪水也捞不到几条,这种方法也就逐渐看不到了。
但在大燕朝,这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工具制作好后,陈浪又把埋在土里一宿的竹筒挖出来。
昨天钓鱼只用了大概五分之一,剩下的就被陈浪埋在了土里,经过一晚上的浸泡后,酒米的香味儿更加浓郁。
抱着坛子扛着渔具,陈浪沿着河岸走,寻找适合“下针”的地方。
一盏茶的功夫后,陈浪找到了一个地势非常不错的回流湾。
钓鱼佬最爱的钓点之一!
把酒米一股脑的全撒下去,然后小心翼翼的放针。
又过了一会,陈浪感觉差不多了,缓缓的将针拉起来。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