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目的技巧,但那种恬静悠然的感觉却跃然纸上,让观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画中那份宁静与祥和。
欣赏完字画,张启运又将目光转向了那枚柴窑瓷片。
他拿起瓷片用手指轻轻弹了一下,随后马上又放了下来,把手静静放在瓷片上,细细感受着它的质感。
现场异常安静,除了众人轻微的呼吸声再无其他声响。
大约过了三四分钟,张启运取出随身携带的强光手电与高倍放大镜,开始细细查看瓷片的釉色、纹理、开片等细节。
他的眼神专注而犀利,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别的不说,胸有成竹的气势足足的!
终于,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张启运打破了沉默。“取纸笔来!”他的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很快,就有人手脚麻利地送来笔墨纸砚。张启运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随后运笔如飞,不一会儿就写就了一篇字画鉴定依据。
将纸张递给李不凡后,目光再次回到桌上的柴窑瓷片,他清了清嗓子,朝围观的众多大佬说出了自己的鉴定依据,“诸位前辈这枚碎瓷,在下认为不是柴窑碎瓷。”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一片窃窃私语。
林庆之眯眼一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讥讽,“哦?不知小张你的鉴定依据是什么?”
张启运习惯性地揉了揉肉鼻子,不紧不慢地说道:“首先,柴窑只是传说中的东西,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神秘色彩。
“民间传说,因为柴窑烧制成本过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有人想重启柴窑,但却被赵匡胤阻止了。
“盖因为烧制柴窑花费太多,而当时已有汝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没必要再重启柴窑,所以柴窑从宋代开始就几乎‘绝后’。
“在宋代已经绝后的物件,如今突然出现在这里,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再者,传说柴窑‘宝莹射目,光可却矢’,意思是柴窑的瓷器光泽明亮到可以反射目光,甚至能阻挡箭矢。而这枚瓷片虽然也有一层不错的光泽度,但远远达不到传说中柴窑的标准。综合以上两点,我认为这枚瓷片并非柴窑真品。”
众人听了张启运的一番分析后,虽然有窃窃私语,但作为业内大佬,他们都深知在未完全确定之前,不宜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
哪怕他们心中觉得张启运说得有道理,甚至在心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柴窑的认知以及对这枚瓷片的判断,但面上却依旧保持着平静,不会轻易表露出来。
毕竟在盖棺定论之前,说错话是很有可能被打脸的!
倒是直播间里的观众对张启运的这一番分析很是认同。弹幕纷纷刷过:“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