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卦》《杂卦》共计十篇,故又名《十翼》。
伏羲画卦的传说历时过于久远,已无法考证。司马迁本着史学家态度,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对此说有所保留:“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他只是听先人说起过,但并不确定。
如果伏羲画卦的故事属实,《易经》的出现便要远远早于文字的出现,直抵中华民族的远古蒙昧时代。但就算将其存而不论,我们只从周文王作六十四重卦算起,这也是当之无愧最早的一本书。
据《周礼·春官》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易经》有三个版本,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内容都包含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重卦。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言之凿凿,好像见过连山、归藏一样:“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只不过连山、归藏现在都已失传,只有《周易》存于世。后世便一般将其视作《易经》,将周文王视为六十四重卦的创作者。
《易经》被认为是一部阐述天地万物变化的古老典籍,蕴涵着深刻的自然法则和朴素的辩证思想,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自然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如果用《易经》来比照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中华文明,夏朝之前的文明是春草初萌芽的屯卦,殷商文明是涓涓细流渐渐汇成江河的蒙卦,周朝文明则是耐心等待、积蓄力量终于厚积薄发的需卦。
《易经》为什么被誉为诸经之首,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因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往今来穷极时空,我们已知人类最早的一本书籍,就是《易经》。
我们找不出任何一本书,成书时间比《易经》更早。
这部阐述天地万象变化的经典书籍,凝聚着中华民族先祖最早的智慧结晶。它最开始用于卜筮。
在远古时代,卜筮太重要了,人们真的靠它来断吉凶祸福。
现在的天文历法已很成熟,我们看天气预报就知道是晴是雨是风是雪,看日历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春耕,什么时候该秋收,简单、方便,还很科学。
但是古人没有天文气象台,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日历,对他们来说,观天象,定农时,问出行,非常必要却也非常困难。人类早期各种社会活动的吉凶全靠卜筮和望气来决定,但是普通人不清楚时日,也无法预知气候,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观察、研究和指导。
通过专人日积月累的观察、记录、整理和研究,渐渐产生了天文历法以定时日,画出了八卦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