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臣。
原来,冯道是在劝谏他:皇位是大宝,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李嗣源大为叹服,真是高人啊。冯道被拜为宰相,任门下侍郎、吏部尚书、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冯道真有治国治政、经天纬地的才能吗?
恐怕未必。
既然如此,如果加上入仕辽国的经历,他凭什么历经五朝而不倒呢?
凭的也许是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他是一根墙头草,谁当皇帝都可以。一旦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不是怒向刀丛写小诗,而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赢家。
李嗣源义子李从珂起兵反叛,攻入后唐京都洛阳时,冯道率百官大开城门,夹道欢迎,并拥立其为后唐末帝。
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称帝,建立后晋。冯道再次变节,官拜宰相。
期间他一度出使契丹,并曾向辽太宗俯首称臣,同样获封高官厚禄。
冯道固然需要新君保他平安富贵,新朝也需要这么一个名声极大、地位极高的老臣摇旗呐喊,稳定局势。大家各取所需,相得益彰。
冯道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晚年自号“长乐老”,并着《长乐老自叙》细叙生平所得官爵。但后人怎么看他呢?
元代诗人刘因作七绝《冯道》,嘲讽他朝梁暮晋: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左右逢源的冯道为什么突然转性,要劝谏李嗣源居安思危,做光明烛照逃亡屋呢?
因为这只千年的狐狸一眼看穿,李嗣源锐意图进,迫切需要魏徵这样的谏臣。
打算有所作为的皇帝,怎么可能容忍大臣弄权,祸乱朝纲呢?
所以,就在安重海疯狂排除异己之时,李嗣源忽然出手解除其枢密使职务,令其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
但他称帝之时,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长期操劳之下,很快积劳成疾。他的二儿子李从荣便蠢蠢欲动,妄图夺取帝位。
因长子李从璟早死,李从荣已是事实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这小子个性轻浮,沉不住气,李嗣源并不看好他,并未立为皇太子,只任命其为秦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
秦王这个名号非同寻常,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当年也曾受封秦王。从这个封号,我们可以看出李嗣源期望和敲打之意并存。
但李从荣显然有些迫不及待了。他进宫探视李嗣源时,见其父已病重至抬不起头,出宫之后又听到宫内传出哭声,于是判断李嗣源已经驾崩。于是率千名亲信进宫,准备以武力夺嫡。
无法想象他是有多蠢才会想出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