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器重。他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多次劝其写信招降南宋小朝廷。
文天祥昂然答道:“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怎么可以教别人叛离他的父母呢?”愤而作七律《过零丁洋》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难免一死,若能为国尽忠,死后可青史留名。其声如黄钟大吕,悲怆而壮烈。
所谓零丁洋,即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口外。
张弘范见后,笑称好人好诗,竟然不再过分相逼。
崖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张弘范设宴犒赏三军时再次奉劝文天祥归降元朝,可做大元宰相。国家沦亡,文天祥不肯苟且偷生,当即含泪拒绝。张弘范为之动容,于是向忽必烈上书奏报文天祥宁死不屈,表明自己不忍杀他的原因,并派人将其护送到元都燕京。
在往燕京的路上,文天祥连续绝食八天,居然没有饿死。抵达燕京后,蒙古人将文天祥待若上宾,但他整夜不睡,只是坐等天亮。
蒙古人没有办法,只得将他移送兵马司,交由士兵监守。所幸“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恰逢元世祖忽必烈多方寻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有意招降文天祥。
文天祥再次表示国家已亡,他唯有以死报国,倘若有幸获得宽赦,也只愿以道士身份回归故乡。
忽必烈叹息道:“谁家无忠臣!”有意放了他。只可惜有人认为文天祥可能在江南西路再次起兵反元,此事只得作罢。
公元1282年,福建一带有人自称宋主,率兵千人打算救出文天祥。燕京城内传出没有署名的反元书信,恰好元朝左丞相阿合马被人刺杀。
因书信中有“丞相无忧”的字样,文天祥被怀疑是幕后主使人。
忽必烈为此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吗?文天祥回答说愿求一死。
忽必烈百般不忍的时候,有人建议不如成全文天祥。
文天祥走向刑场,向南方跪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刑场上十几位江南义士冒死来为文天祥办理后事,他们在文天祥遗体的衣带之间一篇附有序言的赞: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他在被囚元大都的狱中时,曾作长诗《正气歌》:
天地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