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具有生命线一般的军事地理价值。
贾似道出镇鄂州之时,忽必烈的主力大军已渡过淮河,攻陷虎头关(今湖北麻城),经黄陂(今湖北武汉黄陂)进抵长江北岸。
这时,忽必烈获悉大汗蒙哥的死讯,他面临北归争夺汗位或率师渡江争功的选择。
他的选择是,抢夺阳逻堡(今武汉阳逻港),强渡大江,毕其功于一役后再返回大都争夺汗位。
蒙古军兵分三路,渡河并进,大败宋军后进围鄂州城。
贾似道表现出了令忽必烈惊叹的军事才干,他命令宋军沿城墙内壁建造木栅,于一夜之间形成夹城。在他的指挥下,各路援军纷纷援救鄂州。
从局部来看,鄂州城暂时可暂保无恙,但从整体形势上看,南宋已危如累卵。
其时,一支蒙古军绕道云南,经由柳州(今广西柳州)北上,进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城下,另一支蒙古骑兵也威胁到江西一带的宋军防线。三路蒙军已对临安隐然形成合围之势。
宋理宗不得不下诏令贾似道突围至黄州组织新的防线,以便更好地全盘指挥宋军抗元。
鄂州攻防战打得极其惨烈,宋军死伤惨重,多名大将英勇殉国,而蒙古大军也不好过。因为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军粮缺乏,且塞北骑兵来到江南后水土不服,瘟疫横行,减员也十分严重。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忽必烈收到密信,获悉他的好弟弟阿里不哥正在谋夺蒙古汗位。
忽必烈面临的局势,与当年完颜亮差相仿佛。
恰在此时,贾似道遣使议和。
据说他在获悉蒙哥已死、蒙古军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向蒙古人提出的议和条件是“愿割长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而忽必烈为形势所迫,答应了他的求和,撤离鄂州,率军北返,史称鄂州和议。
贾似道班师回朝,上表奏称宋军大捷,肃清江汉而解鄂州之围。
宋理宗亲自到临安城外迎接,他盛赞贾似道奋不顾身,使南宋摆脱了亡国危机,加封其为少师,封爵卫国公。
这里存在一个争议:贾似道究竟是否提出过划江而治等丧权辱国的条约呢?
不好说。
因为此后蒙古人并未要求南宋兑现,以后也从没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况且,贾似道当时只是宋军前方主帅,应无权做出割地、赔款、称臣等承诺。因此,他就算主动提出议和,也不过是为促使忽必烈退兵的权宜之计。
无论贾似道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率军镇守鄂州,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这样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那么,在元军撤退之时,贾似道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当时元军未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