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看似不起眼的叛乱,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决定性地影响了此后元朝政府对汉人的态度。
平定叛乱后,忽必烈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废除汉人的世袭制,收回汉人军将兵权,并在各级地方政府起用色目人以牵制汉人权力。
公元1264年,忽必烈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改元“至元”。公元1271年,他又取“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大元”,由大蒙古国可汗变身为元朝皇帝。
就在这一年,一个名叫马可·波罗(约1254年—1324年)的意大利少年,与其父亲乘船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经由地中海、黑海和波斯,越过广阔荒凉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跋山涉水,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出发。公元1275年夏天,他终于抵达元朝上都开平府,并立刻被这美丽繁华、辽阔富裕的国度征服。
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并在朝廷当官,穿上了尊贵的银印朱绂。他在中国居住十七年之久,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山河越壮丽,他越发想念自己远隔重洋的家乡意大利。
1292年春,马可·波罗受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委托,护送一位蒙古族公主到波斯和亲,在完成使命后顺道返回故乡威尼斯。
马可·波罗回归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被俘虏。所幸出征虽然凶险,结果还算幸运。他在狱中遇到了作家鲁斯蒂谦,于是经他口述,由鲁斯蒂谦整理出了着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
他在游记中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宏伟壮观的城市、繁华热闹的市集、发达的工商业和在市面流通的纸币等等。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着作,《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是西方人最早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中国人了解元代历史的参考文献。它的出版发行,向西方展现了神奇迷人的中国文明,对十五世纪以来的欧洲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意大利着名航海家哥伦布在熟读此书后,对中国的文明富庶极为向往,由此开始了他横渡大西洋的航海之旅。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等人也是在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出海探险,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然而,有人怀疑马可·波罗也许从来没有到过中国,因为书中存在不少疑点。也有人认为,也许马可·波罗不是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一批由西方来东方交流的先驱者的统称。
至少,除了这本游记以外,在中国的史书中从未出现过马可·波罗这个人。这也许是因为元朝刚刚成立,忙得无暇记录这位外国旅行者的言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