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远,回回人阿合马掌管了国家财政。
然而公元1282年,汉人将领王着、高和尚在大都城内当众刺杀阿合马。这起恶性事件,使得忽必烈越来越不相信汉人。
事实证明,从原始部落时代跃迁至封建时代的蒙古人,打仗固然是一把好手,在治理国家方面却还缺乏必要的才能。
随着汉人失势,善于打仗却不擅理财的蒙古人很快将元朝财政折腾得已近枯竭。朝廷开始大量增发纸币以平衡收支,但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
忽必烈的应对策略是对外征战,掠夺财富。不料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铁军,忽然变成了连战连败的软脚虾。
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大海和台风。
公元1274年,元军与高丽起联军二万五千人,乘船跨海攻击日本镰仓幕府,拉开了东征日本的序幕。十三世纪的日本镰仓幕府处于武家时代,背着东洋刀、身披甲胄招摇过市的武士崛起成为主角。
这次劳师远征,联军节节取胜,但随着军事补给线加长,日本的增援越来越多,联军统领决定战略性撤退。然而就在当天晚上,海上出现台风,大部分联军战舰被风浪毁坏,半数以上的将士丧身鱼腹。
对这样的作战结果,忽必烈显然非常不满意。
公元1281年,元军再次起兵十四万,兵分两路渡海攻日本。他们携带了三个月的军粮和锄头铁锹一类的农具,做好了长期占领和屯田的准备。这一次他们败得更惨。
元军先是爆发大规模瘟疫,接着再次遭遇大型台风。洪涛万丈如山涌起,各类战舰相互撞击尽皆粉碎。元军损失十万以上,海上浮尸随着潮汐进入河口,把水面堵得严严实实。
第二次东征日本失败,忽必烈为之震怒。但当他冷静之后,下令撤销日本行省和征东行省 。他对东征失败一直耿耿于怀,此后曾多次筹备策划,但终其一生再未对日本发动战争。
如东征失利源于大自然的伟力,南征失败则应归咎于水土不服。
公元1284年,元军攻打安南陈朝,虽然一度攻入安南都城,因瘟疫大发而撤军,被安南军队追击而死伤惨重。
元朝的西边和北边是自己的下属汗国,于是对东、南方向发动侵略战争,结果不是因为台风,就是因为瘟疫,东边打不动,南边也打不动。损兵折将不说,国库里的钱也已花光,朝廷不得不加重国内老百姓的赋役负担,由此引起社会动荡。尤其东征日本时,江南百姓被迫大幅增加徭役时间,他们不堪劳役相继爆发反元起义,成为让元朝统治者肉痛的尖刺。
忽必烈再次面临“介于石,据于蒺藜”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