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器重,成为大明首任内阁七学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获赐名荣。
杨荣最大的特点是明断。
有天晚上他值守内阁,忽传急报宁夏被围。杨荣向明成祖分析道:“宁夏城坚且百姓习战,这份奏报到京师已有十几天,宁夏之围应该早解了。”夜半时分果然又来奏报,说宁夏之围已解。这件事,让明成祖印象非常深刻。
又有一次江西盗匪闹事,明成祖遣使前往招抚,又命都督韩观率兵出发,伺机用兵。不久,盗贼接受招抚的捷报传来,明成祖打算赏赐韩观。杨荣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捷报发出时,韩观应还没抵达目的地,不应该给他论功。
杨荣的杰出才能,使朱棣越来越器重他。
朱棣脾气很大, 经常大发脾气搞得大臣们战战兢兢。但只要杨荣一到,他的脸色就多云转晴,很多大事当场就能予以决断。
杨荣不仅谨慎守正,才能杰出,还能善待同僚。
有一次,杨荣与内阁大学士胡广、金幼孜等人追随朱棣北征时迷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落单,随时可能遭遇北元斥候,也有可能遇到山中野兽,不是一般的危险。祸不单行,金幼孜坐下马马鞍崩裂,从马上摔了下来。胡广等人不敢停留,纷纷策马奔走,只有杨荣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马让给金幼孜骑,自己则骑那匹没了鞍具的马。两个人深一脚浅一脚通宵赶路,终于在第二天中午与朱棣汇合。
朱棣驾崩后,杨荣镇定应对,选择秘不发丧,这才使朱高煦后知后觉,确保朱高炽顺利登基。朱高煦起兵叛乱后,也是杨荣力主朱瞻基御驾亲征,最终兵不血刃成功平叛。
杨荣最难得的品质是居高位而不自傲,这使他有极为审慎明确的判断,常常能料事于机先,从而避免灾祸发生。
他辅佐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英宗。其时三杨辅政,宦官王振渐得宠信却尚未专横,朝政秩序尚属稳定。
有一次王振找到他和杨士奇,关心地询问:“三位先生年纪渐长,以后有什么打算呢?”
杨士奇表示要竭诚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荣则回答说他们已经老了,无法再为朝廷效力,应当推荐一些后进以报圣上恩德。翌日,他上书举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等人,后来都成一代名臣。
杨士奇对此表示不解。杨荣告诉他:“我们纵然携手扶持,改变不了王振忌惮我们的现实。既然如此,不如推荐几个自己人担任要职,大家当同心协力。”
你看,无论什么时候,杨荣都能保持对潜在危险的基本警惕,然后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这一点,大杨荣七岁的杨士奇(1366年-1444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